2025年9月17日,山东大学临床神经语言学研究中心召开2025年秋季学期第一次组会。会议由研究中心时秀娟教授主持,沈益冉教授,王亚琪博士等受邀到会指导 ,全体在读硕博研究生及沈益冉教授团队的同学参加了本次会议。
2023级博士研究生赵灏以“Companion Roles in Assessing the Cognitive Abilities of Individual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为题,汇报了其关于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在认知评估中的陪伴者角色及其影响的研究。其中,认知筛查工具,如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广泛用于监测AD患者的认知衰退。然而,患者由于年长及日常生活需要协助,在评估过程中常有陪伴者在场,尤其是在住院环境中,其存在可能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运用对话分析(CA)方法,对视频语料进行了分析,探讨陪伴者在评估中的作用及互动策略。初步结果表明,陪伴者在认知评估中扮演了信息解读者、情感支持者和确认提供者等角色。本研究旨在为如何让陪伴者在支持患者的同时减少干扰、提高评估精准度提供实践建议。在讨论环节,沈益冉教授建议从大数据角度关注参与者情绪及其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并提出利用自动评分应用程序降低医生重复工作、提升结果客观性。王亚琪博士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指出,陪同行为可能对患者产生误导,应进一步细分这些行为并制定规范。王艳琴师姐从医学视角强调,量表仅用于筛查,不能作为临床诊断唯一依据,且分数可能受教育程度、天花板效应等因素影响。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研究对于优化国内AD及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的医疗评估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024级硕士研究生赵润祖作了题为文献汇报《The Development of Turn-Taking Skills in Typical Development and Autism》的报告。该研究采用纵向设计,对64对亲子进行了6次家庭观察,累计分析15万余个话轮,聚焦典型发育儿童(TD)与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ASD)的话轮转换能力发展。研究发现,ASD儿童在包含重叠语音时反应更快,而在排除重叠后反应略慢于TD儿童;两组儿童的反应延迟均随年龄增长而缩短,且ASD儿童下降更为显著;社会认知、语言和运动能力均是影响延迟的重要因素;儿童与照顾者之间存在跨话轮的节奏调节机制。研究强调保留重叠语音、关注个体差异以及双向互动调节的重要性,对ASD儿童与治疗师的触摸互动研究具有启示意义。在点评环节,沈益冉教授提出构建孤独症儿童的虚拟人物形象,通过人机交互辅助儿童的语言康复与治疗。王亚琪博士建议未来应将孤独症儿童的优先回应和非优先回应分别统计,设计多组互动对象进行对照研究,如与治疗师、陌生人及其他孤独症儿童的互动。

最后,会议在时秀娟教授的主持下圆满结束,与会成员收获颇丰。